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以红土为卷,绘地质新篇——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沙中心地表基质调查团队侧记

来源:地调局长沙中心 作者:陈瑞、聂小力、谢明江 发布时间:2025-07-02
  南方红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和生态屏障,开展红土区地表基质调查,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抓手和生动实践。2022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沙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简称“长沙中心”)抢抓机遇、守正创新,及时组建地表基质调查团队,以南方红土区为“主战场”,历时3年完成从拓荒者到引领者的蜕变,在武夷山茶香四溢的红土区和洞庭湖麦浪翻滚的稻田间,破解地表基质支撑孕育各类地表覆盖资源的“地质密码”,书写了地质人与山林为伍、用青春丈量科学之路的动人篇章。



军魂淬火 锚定目标担使命

  团队胸怀“国之大者”,义无反顾地承担“南平市典型红壤区地表基质调查项目”和“洞庭湖平原东部典型河湖交错区地表基质调查项目”,旨在全面了解和准确掌握调查区地表基质相关性质,深化地表基质对各类自然资源产生、发育、演化和利用的孕育和支撑作用研究,形成红土区地表基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为构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和助力南方红土区耕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引领和带动南方八省(区)开展地表基质调查工作。
  起初,面对地表基质这个跨多学科的全新地学概念,且没有成型的地表基质调查标准规范。地表基质调查工作具体要干什么?怎么干?要产出什么成果?团队成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团队负责人聂小力斩钉截铁地说道:“军人的‘字典’里,没有‘退缩’二字,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要发扬湖湘人民‘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精神,敢于‘啃硬骨头’,团结一心攻克前方的‘娄山关’和‘腊子口’”。



党建凝心 提质强能攻难关

  团队着力发挥党建引领保障作用,始终秉持“抓好党建促业务、做精业务强党建”的理念,大力培塑“学习强能、担当作为、求实创新、敬业奉献”的团队文化,加快提升地表基质调查工作硬核能力。党建铸魂,组织保障固本强基。团队扎实开展特色主题党日活动,先后赴武夷山革命老区和洞庭湖区红色教育基地参观见学,传承红色基因、加强党性锤炼、汲取奋进力量。遇到项目实施中的瓶颈难题,常态化召开支委会和党员大会群策群力,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实行重大难题党员“揭榜挂帅”,确保关键任务由党员领衔攻关。完善机制,制度保障提速强能。为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团队推行任务目标、责任落实、奖惩考评三项制度“三管齐下”,建立“目标分解-责任落实-反馈研讨-绩效考核”的项目管理机制,将难点问题逐一分解,明确具体完成时限和责任人,顺排工序、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党员带头、压茬推进,定期召开“诸葛亮会”和“头脑风暴会”,“晒”工作成效,推广有益经验做法,有效提升工作质效。精心育才,人才保障提质赋能。为推动将目标任务“路线图”变成“成绩单”,团队大力“引才育才”,先后引进新聘硕士研究生4名,学历提升4人、转岗2人,不断充实人才力量。积极参加全国地表基质调查交流研讨会、生态地质学术年会等大型学术交流活动,了解行业前沿动态,锻炼队伍业务能力。并组织技术骨干赴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与监测示范基地、长汀县水土保持科教园等地交流见习,走访福建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湖北省地质调查院等高校及地勘单位,巩固拓展学习交流成效,明确工作方法思路。

跨越发展 笃实躬行显担当

  团队聚焦“查清资源家底、提供数据支撑”“加强理论创新、深化基质内涵”“瞄准地方特色,服务地方发展”“总结试点经验、完善调查方法”目标任务,将多学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运用遥感地质、传统路线调查、地球物理勘测、地球化学测量、工程地质钻探、无人机航拍等多种工作手段,有效提升工作质效。3年来,他们的脚步踏遍了调查区内的山川沟壑,汗水浸润了一块块灿若赤霞的红土地,用坚毅与执着交出一份“漂亮答卷”。一是查清资源本底,提供数据支撑。科学划定以大别山为北屏,巴山、巫山为西障,西南以云贵高原为界,东南直抵海域为南方红土区范围,系统梳理区域内地质地貌特征及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完成南方红土区地表基质分区工作;完成1:25万遥感调查面积6980km²,1:25万地表基质调查面积4800km²,1:5万多手段融合的地表基质调查面积520km²,各类钻探累计进尺1458.65m,采集各类样品共计2922件。基本查明武夷山市典型红壤区地表基质空间分布、形成演化、理化性质、景观属性等本底情况,提交南平市武夷山市和建阳区地表基质调查成果图件30余份,建立南平市武夷山市和建阳区地表基质调查数据库。二是强化理论研究,深化基质内涵。基本掌握工作区地质背景控制地表基质层内生态作用的内在机理,揭示地质建造与地表基质层结构和类型的内在联系,提出地表基质层特征影响“水稻上山”可行性、“武夷岩茶”品质和“耕地潜育化”程度及类型的影响作用模型。三是立足资源禀赋,服务地方特色。完成“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自然资源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中的地表基质分库建设,推动环带实现自然资源立体化统一管理。此外,团队通过分析研究,立足武夷岩茶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从地质角度为武夷山区土地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和相关建议,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提供了科学技术支撑。四是总结试点经验,完善调查方法。团队树牢“一盘棋”理念,积极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机制,联合福建、湖南、湖北、江苏、安徽、广东等多省自然资源部门共同开展红土区地表基质调查工作,在武夷山区、洞庭湖平原、长江流域巢湖地区、淮河流域沱湖地区、珠江三角洲等地完成地表基质调查面积58199km²,建成地表基质监测站点5处,建立“调查-研究-评价-服务”一体化的地表基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为加强区域统筹部署,连续两年成功举办“南方红土区地表基质调查技术研讨会”,邀请湖南、湖北、广东、福建、安徽5省自然资源厅、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和技术支撑单位专家学者集智攻关,共同研究论证团队编制的《南方红土区地表基质调查工作技术指南》,以“大格局、大视野、大思路”联合南方多省(区)共同开展红土区地表基质调查工作,促进项目共担、资源共用、人才共育、成果共享。



创新领航 接续发力开新篇

  团队以“四定三出两有”(定人员、定方向、定目标、定产出,出人才、出成果、出思路,有措施、有进展)为牵引,挖掘工作成果中的创新点,大力推动地质科技自主创新。3年来,团队先后荣获“2023年湖南省优秀测绘工程奖”三等奖、“2024年湖南省优秀测绘工程奖”二等奖;累计培养项目负责人3名、技术骨干12名;发表SCI4篇、核心以上论文9篇,获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2项。完成《南方红土区地表基质调查理论与实践》专著组稿,即将出版。下一步,团队将持续探索红土区地表基质调查的内容、方法、技术要求以及成果表达方式,深化地表基质对各类自然资源产生、发育、演化和利用的孕育和支撑作用研究,加快推进《红土区地表基质调查技术要求》标准研制工作。
  大道直行、步履铿锵。团队将持续在红土区地表基质调查领域深耕细作,做好示范引领和推广,带动南方各省(区)积极投入此项工作,并同步开展地表基质监测网建设,为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本底”支撑,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做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为支撑国家大战略实施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地质力量。
  作者:陈瑞、聂小力、谢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