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黑龙江黑河,冰雪未融,寒气袭人;6月,858农场,万物生机,绿波荡漾;7月,辽宁海城,38度高温热浪袭来,炙热烤脸,大山寂静;10月,内蒙古得尔布尔,寒风凛冽,大雪封山,寸步难行,不见鸟兽……北至额尔古纳河,南到辽东湾,有一支队伍战天斗地,不惧酷暑,不畏严寒,与大山为伴,与森林为伍,浑身泥泞,夜以继日,他们就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哈尔滨中心)钻探技术支撑团队。
单位转制以来,该钻探技术支撑团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坚决贯彻地质调查局党组、指挥中心党委决策部署,克服气候环境、身体心理等多重考验,坚守九尺机台,用奉献和实干为保障国家资源能源安全、服务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谱写着最美青春。
搭建发展新格局
2024年,是哈尔滨中心钻探队伍建设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钻探任务较前一年翻两番,而且还面临作业区分布点多、线长、面广,地层破碎复杂,技术骨干不足,管理难度增大等一系列难题。钻探技术支撑团队大力弘扬“西口子”精神,敢啃硬骨头,敢碰硬钉子,敢接烫山芋,千方百计搭建发展新平台。他们详细制定培训计划,先后组织业务骨干前往武汉开展钻探技能培训,分2批次派人前往吉林607队野外施工现场跟班作业,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技能。为更好地摸清各作业区地层情况,派遣骨干力量会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沈阳中心、北京探矿工程所、辽宁地质5队等多家单位联合开展野外踏勘,聘请专家组现地开展技术交流研讨,先后6次修改完善施工方案,为野外施工作业顺利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团队不懈努力,年内圆满完成钻探7695.4米,施工涵盖岩芯钻、工程钻、水文钻等钻孔69个,涉及金矿、镍矿、钴矿等多类矿种。其间,团队中有1人获国家等级证书高级技师,5人获二级技师,17人晋升三级高级工,1人被评为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1人获自然资源部直属机关模范职工称号。
提升新质生产力
面对新矿区、新矿种、新设备、新工艺,哈尔滨中心钻探技术支撑团队牢固树立“遇苦不言、遇难不退、遇险不惧”的钻探精神,面对辽宁海城破碎地层,他们群策群力,探索总结出套管跟管施工工艺,有效应对了破碎蚀变强烈的复杂地层,平均岩心采取率达92.68%。为助推辽宁海城南果梨基地建设,团队积极改进泥浆循环工艺,制作便携式泥浆护板,增设二级沉淀槽,定制便携式泥浆泵及环保泥浆,实现了模块化钻机打循环水的想法,进一步缩小了施工场地,提升了泥浆利用率,节约了水资源,减少了污染,有力支撑绿色勘查,得到了驻地群众认可。在内蒙古得尔布尔,面对工作区缺水、供水距离远、水管结冰等困难,团队大胆尝试,设定3级泵站及自制加热装置,有效解决了水管结冰问题,实现了连续供水。在黑龙江海伦,为获取最佳无扰动土,他们制作大口径高胎体小水口钻头,应用中获得较好效果,为查明区内地表基质纵向展布特征、质量、数量等本底情况及深部工程地质条件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黑龙江桦南等8个工作区,钻探团队边施工边探索,边探索边创造,先后改进钻探工艺10余种,极大提高了钻探效率。
一年来,钻探团队逐步掌握了在破碎、漏失、松散、寒冷等不同工况条件下的应对措施,丰富了多矿种施工的专业技术储备,受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沈阳地质调查中心的高度认可。其间,团队申报了“用于岩心钻探的扩孔导正器”“水文反循环钻头”2项发明专利和“用于钻杆脱落的打捞装置”“用于水文地质孔井壁管夹持器”2项实用新型专利,发表论文2篇,与安阳工学院联合申报的“关于样品使用效率的金属矿体品估计效果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项目被河南省科技厅列为重点科技攻关研发项目。团队建设正由“传统施工”向“科研+生产”的模式迈进。
提高保障新效能
哈尔滨中心党委始终坚持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三性”定位,坚持人员、资金、装备等向野外一线倾斜。
在队伍建设上,多措并举培养新生力量,扩充组建30+钻探团队,2名高级工程师全程参与;在装备保障上,购置模块化英格尔、满地宝等新型钻机设备,支撑服务任务需求。在作业模式上,集中规范操作规程,明确机台建设标准,设备、物资摆放,泥浆循环及排放要求,严格落实垃圾入袋等制度,坚持“三工”等优良传承。在关心关爱上,中心领导多次前往野外一线看望慰问,为干部职工鼓干劲、解难题,为队伍建设保驾护航。同时,注重优化人员配置,干部坚持跟班作业,优化激励模式,多措并举,激活干劲,提升整体效能。在林地协商上,中心领导亲自挂帅,先后与辽宁省自然资源厅、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自然资源局、海城市自然资源局、宽甸县自然资源局及相关村镇政府部门对接,助推项目进场。钻探技术支撑团队及时跟进,积极开展群众工作,通过政策宣讲、科普活动、清扫街道卫生、看望孤寡老人、帮扶困难群众、营区参观等活动,树立国家队形象,获得理解支持,为野外施工有序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
下一步,哈尔滨中心将继续加大支撑、保障力度,依托现有岩心钻、工程钻、水文钻等经验成果和技术力量,联合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等多家行业单位,全面向“生产+科研”模式迈进,以岩心钻探为主,以水文钻探、工程钻探为辅,构建一体化钻探工程技术方法体系,为全力支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重要保障。
领导调研慰问
多家单位联合踏查
作者:杨德贤 付 友
摄影:付 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