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青春在长江源头绽放
——军民融合中心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团队的高原壮歌

来源:地调局军民融合中心 作者:谢威 、白攀 发布时间:2024-08-02
  筑梦雪域 守护江源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青藏高原巍峨群峰中,各拉丹冬雪山静静伫立,其脚下流淌的沱沱河掩映于山川之间,孕育出贯通“天际”的长江。每年,沱沱河地区都会吸引无数地质科研者前来探寻自然的奥秘。
  为做好长江源头保护工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长江大保护。中国地质调查局军民融合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军民融合中心”)自2024年成立长江源自然资源综合观测与监测项目组(以下简称“观测项目组”)。其核心任务是依托长江源资源生态野外科学研究观测平台,围绕长江源冰川冻土变化及其影响下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开展综合观测和监测。补充建设特色观测站点,研究长江源冻土-地表水-大气中汞元素迁移循环规律;研究长江源坡面尺度碳-水-热耦合规律及机理;观测研究并预测多年冻土区地质甲烷的变化趋势。该项任务不仅对理解揭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变化具有深远意义,更为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数据支撑。
  扎根高原 数据攻坚
  走进安多县玛曲乡观测项目组野外临时工作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间略显陈旧的民居。在这不足百平米的狭小空间内,紧凑地居住着14位观测队员。尽管环境艰苦,缺乏自来水和稳定的电力供应,但他们已经在这里连续奋战了三个多月。
  “这里的环境确实艰苦,缺水和频繁的断电让我们时常面临挑战,夜间的低温和缺氧更是对我们的严峻考验。”观测项目组成员感慨地说,眼中闪烁着对工作的热爱与对团队的自豪,“但正是这些困难,磨砺了我们的意志,也让我们更加重视每一次的观测任务。”
  观测点位多位于海拔5300米以上的高原,那里是人类生理耐受的极限。从工作站到观测点,道路崎岖难行,每一次前行都像是在开启一场冒险。而到达观测点后,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稀薄的空气让每一次呼吸都变得异常艰难,长时间停留在高海拔地区,更是对队员们体能的严峻考验。此外,野外狼群、灰熊等猛兽时常出没,给观测工作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尽管面对重重险阻,观测项目组却从未退缩。队员们彼此扶持,共同迎接挑战,他们深知,精准的数据收集都是对长江源保护的责任,也是对他们职责的忠实履行。2024年出队以来,观测项目组已调查了64个点位,13条水系,行程达1600余公里。
  科研助力 生态护航
  长江源地处“中华水塔”和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区,是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和前兆区,也是我国最主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之一,发挥着极重要水土资源涵养等生态服务功能。开展长江源自然资源综合观测与监测评价,在维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安全、水安全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支撑作用,是国家制定长江源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依据。
  破亘古冰天,战生命禁区,用脚步丈量使命,用意志践行宗旨。观测项目组全体成员,以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四特别精神。在青藏高原的广阔天地间,留下了科研足迹与青春烙印。面向未来,观测项目组队员将秉承这份对科学的执着与热爱,继续勇往前行,为自然资源部“两统一”职能履行,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贡献属于地质人的力量!
  
  作者:谢威 、白攀
  摄影:严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