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下午,随着最后一批专家代表安全返回成都,为期6天的2025年度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学术论坛会后野外考察工作圆满收官。作为本次活动的野外保障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野外综合保障基地(以下简称“成都基地”)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化服务能力,为来自全国29家单位的150余名专家学者提供了高效、精准的野外综合保障,充分展现了基地在支撑国家地质战略、服务科研一线的核心作用。
国家战略引领 筑牢地质保障基石
青藏高原东缘特提斯造山带是全球地质演化的“天然实验室”,也是国家资源勘查与灾害防治的关键区域。本次考察路线横跨川西高原,覆盖龙门山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金沙江蛇绿混杂岩带等核心构造单元,涉及高海拔、复杂地形和极端气候等多重挑战。成都基地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关于“构建全国野外综合保障体系”的决策部署,将此次保障任务作为检验基地能力建设的“实战考场”,抽调11名骨干组成保障团队,统筹调配8台高性能福特烈马越野车辆及应急装备,以“全链条、全要素、全天候”的保障模式,确保科考任务安全高效推进。
严阵以待
出征动员
精准对接需求 锻造现代化保障能力
面对高原科考的复杂需求,成都基地积极构建“需求对接—精准响应”闭环机制。交通保障“零延误”,依托自有40台车辆及53名专业驾驶员团队,结合西南四省二级工作站布局,提前规划路线、检修车辆,并针对理塘—巴塘段冰雪路面提前开展驾驶员专项集训,保障累计行驶1.6万公里、零安全事故发生。应急响应“全天候”,搭建动态监测体系,利用集成北斗定位与气象预警系统,对保障车辆实施“分钟级”状态监测,累计规避2次地质灾害风险,动态调整3次行进路线。技术支撑“专业化”,随车配备无人机飞手、安全监管员端,实时提供路线导航及数据分析支持,助力专家组在折多山岩体接触带、甲村块状硫化物矿床等关键点位取得一线观测数据。
规避风险
检修车辆
立足长远发展 谱写地质报国新篇章
此次保障不仅是服务能力的检验,更是成都基地奠基开拓、提质增效的缩影。面向未来,成都基地将紧密围绕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西南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进一步优化“一级基地—二级站—三级点”网络布局,深化与高校、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推动保障服务向“智能化、精细化”升级,全力打造覆盖西南、辐射全国的地质野外保障枢纽,为地质工作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更强动能。
作者:谢威
摄影: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