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巍巍秦岭蕴育古今华夏文明,绿色勘查支撑秦岭生态建设

来源:地调局西安矿产中心 发布时间:2022-06-10

在我国的地理版图上,有一座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名曰秦岭,其横亘于中国中部,面积广大,气势恢宏,蔚为壮观。古时先民们把秦岭称作南山。汉代《三秦记》中对“秦岭”是这样描述的:“秦岭东起商雒,西尽陇,东西八百里”。大秦帝国崛起之后,先民们应该就开始使用“秦岭”来代替“南山”了。


1 秦岭位置

秦岭的范围

在地理学上,秦岭(广义上的大秦岭) 横贯东西1600公里,南北纵深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西始甘肃卓尼的西倾山,和昆仑相连,东至河南信阳武胜关,和大别山相接。制高点太白山海拔3771.2米。秦岭犹如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横卧在广袤辽阔的华夏大地上,它和淮河组成的秦岭-淮河一线天然地把我国分成了南方和北方。

在地质学上,秦岭造山带西始青海茶卡盐湖,和昆仑造山带相连,东至大别山东,被北东向的大断裂-郯庐断裂带错动至山东半岛,向东海延伸。它也被称作秦岭—大别—苏鲁构造带。秦岭造山带与昆仑、祁连、桐柏-大别山共同构成了中央造山系。


2 大秦岭范围

秦岭的造山历史及矿产资源

距今约6亿年前,秦岭所在区域处于一片汪洋,这时被地质学家称为古秦岭洋。古秦岭洋的南北两岸分属于华北板块以及扬子板块。距今约4亿年前,声势浩大的造山运动在地球上启动了,秦岭在南北两个板块的碰撞挤压下开始隆起并逐步浮出海面。而此时秦岭南部的大巴山区域仍旧是一片辽阔的海洋。3.75亿年前的地球上,新的构造运动又启动了,大巴山逐步隆起并露出海面。至此,连绵起伏、巍峨雄伟的秦岭已基本成型。1.95亿年前,秦岭全部露出海面,并且已经显露出“中华龙脉”的雄伟身姿。随后一系列构造运动推动秦岭愈发壮观。


3 秦岭风貌

秦岭形成早期,由于主要受到来自南北方向的两个板块的碰撞挤压,促使秦岭形成了以东西走向为主的基本格局。在长时间复杂的地质构造运动过程中,秦岭受到了来自多种方向及力量的挤压碰撞,这也使得秦岭逐渐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地质地貌结构,同时也造就了秦岭丰富的矿产资源。

秦岭为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贵金属及非金属矿产资源基地,其拥有国家矿产储量表上的矿产资源约八十余种,其中有30余种保有储量位列全国前十。区内目前已发现各类矿产地近千处,其中大中型矿产地百余处。金堆城及栾川钼矿,凤太以及西成铅锌矿等闻名中外,小秦岭地区的产金规模在全国都占有一席之地,中国排名前三的产金大县秦岭地区就占了两个(灵宝和潼关)。石灰岩、萤石、重晶石等非金属储量也比较丰富。秦岭珠宝玉石种类也十分丰富,陆续发现了蓝田玉、南阳玉、商南水晶、汉中玉等。

秦岭矿产资源与中国古代文明

回顾一下人类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密切相关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文明史也就相当于是一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史。中国是世界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之一,上溯至远古的石器时代,到人类真正进入金属器的青铜时代,从铁器时代到社会化工厂大生产的蒸汽时代,再到现在锂电池、芯片及石墨烯等的利用,每一次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革新无不推动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秦岭自古以来丰富的矿产资源对中华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使得秦岭地区的古人生活采矿遗迹非常丰富。秦岭的历史文化遗存,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髓,承接着我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距今约70万年到1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一群蓝田猿人出现在了原本寂静的秦岭,他们利用旧石器采集食物,捕猎野兽。大约距今1万年前,先人们根据需要开始对各式各样的旧石器进行磨制后使用,由此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这时广袤的关中平原上的河岸边出现了一批早期的西安的原住民—半坡人(距今约67006000年),他们的“头衔”很多:渔民、种粟高手、猎手、野果采集者……他们逐步掌握用火技术,开始利用秦岭的粘土矿烧制各种各样的陶器,同时利用天然的矿物染料在烧制的陶器上绘制各类图案。新石器以及彩陶制品的制作和使用,在提升了先民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步。


4 出土于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图片来源:国家博物馆)

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位于西安临潼姜寨的先民们用自己的双手在秦岭的骊山脚下开辟出了一片新家园。先民们在这片物产丰饶的土地上建造房屋,辛勤劳作,繁衍生息。他们还独具匠心,开创性地创造出了陶埙,并用它在6000多年前就吹出了悠扬动听的音符。从姜寨遗址中发掘出的黄铜制品,充分说明了先民们对铜的冶炼、铸造技术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也标志着“青铜器时代”的来临。


5 出土于姜寨遗址的陶埙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青铜(铜和锡、铅的合金)的发明是人类金属冶铸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技术创新。位于陕西秦岭地区的宝鸡不仅有着“青铜器之乡”的美称,更是西周文明的发祥地。商周时期,先民们就已经开始在秦岭开采各种矿物,并初步掌握了铜、锡、铅等矿的勘查开发及冶炼工艺,因此才使得青铜器能够在生产生活、兵器制造等方面广泛运用。商周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得益于“青铜器时代”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


6 出土于宝鸡的青铜器何尊

(图片来源: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战国后期,关中平原的秦人依靠有效的激励制度及高超的兵器制造技术建立起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他们横扫六合,统一华夏,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封建王朝——秦朝。时至今日,我们从秦始皇陵中发现制作精巧的铜车马、栩栩如生的兵马俑、雄伟庞大的地下军队中就可以窥见当时的大秦帝国是多么的强大。其实兵马俑在最初都是彩色的,秦朝工匠们正是用秦岭的各种矿物染料将兵马俑制作的光鲜亮丽、栩栩如生,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彩绘脱落、氧化变灰等问题接踵而至,导致出土时大多数陶俑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7 彩色兵马俑复原图

(图片来源:星球研究所)

西周中晚期,先民们开始逐渐掌握铁矿的勘查开发利用技术。铜工具在战国中期以后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铁工具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开始逐步应用。汉代以后,煤的使用使得炼铁的质量进一步提高,进而推动了铁农具及犁耕技术的应用普及,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社会生产力。铁农具和犁耕技术的应用历史非常悠久,有些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步被现代化的农业机械所取代。


8 汉代铁锄

(图片来源:夔州博物馆)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金的应用历史非常悠久。其作为一种贵金属,曾经是古代财富和华贵的象征。在汉代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金矿勘查开发利用技术,到唐宋时期黄金的生产和使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现珍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1970年出土于西安南郊何家村的唐鸳鸯莲瓣纹金碗是盛唐时期的金银器工艺制品的代表作,其纹饰凹凸有致,上下两层的多瓣装饰栩栩如生,是唐代金银器中极其少见的、繁纷瑰丽的金碗,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大唐盛世的一个缩影。随着社会的发展,黄金的应用已不仅仅局限于储备和投资,其在首饰业、航空航天、电子通讯等多个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9 唐鸳鸯莲瓣纹金碗

(图片来源:陕西历史博物馆)

钼作为一种稀有金属,其储量主要集中在中俄等少数国家,由于添加地区钼金属资源丰富,尤其是金堆城和栾川钼矿举世闻名。运-20、歼-20等飞机的研制成功有效提升了我国的国防和军事实力,而这其中就有钼的功劳。

10 -20飞机与钼矿石

(图片来源:民航资源网)

为什么要保护秦岭生态环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作为贯穿东西的重要生态屏障,西安名副其实的后花园,秦岭从地理上来说是中国“腹心”、“绿心”。从功能上来说,秦岭不仅是我国的中央公园、“中央空调”、“中央水塔”及“中央氧吧”,更是各类野生动物天然的栖息地,是我国的中央物种基因库。秦岭承载着厚重的中华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重要象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十分重视秦岭的生态保护工作,从2014年到2018年这5年时间里,针对秦岭违建问题他先后作出六次重要批示指示。他殷殷嘱托:“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鲜明指出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陕西应有的责任担当。

200711月,《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颁布施行,这是我国首部专门为一座山脉所进行的地方立法,在全国范围内创山脉保护之先河。之后修订施行的《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赋予了秦岭生态保护更多的法律意义,将秦岭的生态保护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生态文明和资源安全都是国家战略,二者都必不可少。但是,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和战略性矿产找矿突破行动的不断深入,生态环境保护与战略性矿产勘查的统筹推进成为新的重要课题。如何把握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为摆在地方各级政府及地勘单位面前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路在何方? 


11 生态环境保护与战略性矿产找矿行动的两难选择漫画

绿色地质勘查示范,支撑秦岭生态建设

要想兼顾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战略性矿产找矿突破共赢,实施绿色勘查是重要的手段之一。绿色勘查是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及先进的技术方法,最大程度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扰动,同时对受扰动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治理的一种全新的勘查模式。

绿色勘查理念在国际上早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实践。国内在2015年开始提出“绿色勘查”概念,同时在全国开始倡导绿色勘查。《绿色勘查指南》、《黄金地质绿色勘查技术规范》以及《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标准规定的发布施行,有力推动着绿色勘查在国内的落地见效。绿色勘查工作在国内虽起步较晚,但发展比较迅速,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目前在多个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目前支撑绿色勘查技术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以钻代槽”技术的运用,即用类似“微创手术”的钻探来代替传统“开膛破肚”似的槽探,可大大减少对地表的开挖破坏;定向钻进技术的运用,条条大路通罗马,在满足地质目的前提下通过在同一个机台上施工多个“放射状”的钻孔,或在同一个钻孔内再施工多个“树枝状”的分支孔,从而实现“一基多孔、一孔多支以及一孔多用”,进而降低对环境的扰动与破坏;轻便钻机具的运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通过选择轻便高效的钻机具,并针对不同地形地貌选择直升机、人工搬运等运输方式,减少机台占地面积及便道修建宽度;环保泥浆的运用,泥浆被称作钻井的“血液”,首先尽可能使用清水钻进,若确需使用泥浆,则必须使用无毒、无害、可自然降解的优质环保泥浆;泥浆固控技术的运用,通过泥浆固控循环系统对泥浆进行“血液透析”,进而实现泥浆不落地,最大限度减少泥浆对环境的影响;物钻探技术的综合运用,综合运用航空物探、井中物探及钻探等技术,利用综合工作成果优化钻孔布设方案,进而合理减少钻探工作量,减量不减效,从而实现降低成本、提质增效、低碳环保;恢复治理技术的运用,通过草皮预留、支挡护坡,以及人工种树种草等措施来对施工后现场进行恢复治理,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扰动。


12 绿色勘查主要技术方法漫画


13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矿产资源调查中心陕西旬阳—镇坪地区绿色勘查实践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只要我们在开展绿色勘查工作的过程中蹄疾且步稳,勇毅而笃行,同时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生态,地质勘查之路必将行稳致远。行而不辍,未来可期,随着绿色勘查的全面深入,我们坚信秦岭的“绿水青山”将真正成为一座座“金山银山”!

 

策划: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矿产资源调查中心

制作: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矿产资源调查中心 张耀澎 李楠

指导: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矿产资源调查中心 刘向东(高级工程师)

审核: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矿产资源调查中心 高永宝(正高级工程师)

 

本文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矿产资源调查中心“陕西旬阳-镇坪地区铅锌矿产地质调查﹝编号:ZD20220303(原编号:DD20208009)﹞”项目资助。

主要参考资料

 

[1] 李方周.秦岭矿产资源与中国古代文明[J].陕西地质,2020,38(02):7-11.

[2] 王根宝.秦岭简史[J].陕西地质,2020,38(02):1-6.

[3] 国家博物馆.人面鱼纹彩陶盆[EB/OL].2020-08-24.http://www.chnmuseum.cn/zp/zpml/kgdjp/202008/t20200824_247218.shtml.

[4] 百度百科.姜寨遗址[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姜寨遗址/3023484.

[5]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宝博微课堂丨最早的“中国”在这里—何尊[EB/OL].2022-01-03. http://www.bjqtm.com/xcjy/kyzt/2022-01-06/671.html.

[6] 星球研究所.什么是西安?[EB/OL].2018-05-04.https://mp.weixin.qq.com/s/ZWP8emDN5YCLd6eN7XcQUw.

[7] 夔州博物馆.逾南越之巨阙,超西楚之太阿——汉代铁器[EB/OL].2021-11-17.https://mp.weixin.qq.com/s/fC3pxvqMT23dExoUatY57A?

[8] 陕西历史博物馆. 鸳鸯莲瓣纹金碗[EB/OL].https://www.sxhm.com/collections/detail/514.html.

[9] 赵旻.航展闭幕:运20美图欣赏[EB/OL].民航资源网,2018-11-11.http://news.carnoc.com/list/469/469341.html.

[10] 岳永东.支撑绿色勘查的主要技术方法[EB/OL].2021-05-07.https://mp.weixin.qq.com/s/JhySI0529ZifPaldtL9y9Q.

[11] 刘蓓,杨可,张晨,.固体矿产绿色勘查钻探技术方法探索与实践[J.钻探工程,2021,48(S1):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