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风,六月的海!仲夏已至,让我们随着海风一起出发吧……
顺着风光旖旎的沿海公路,与成群的鸟儿结伴同行,在负离子爆棚的红树林湿地驻足,乘着小帆船一路穿梭,椰风徐徐,林海茫茫,好不惬意……行至开阔处,沙滩在阳光的加持下散发耀眼的白光,赤着脚丫在轻柔绵软的沙滩上肆意奔跑,留下串串脚印被海水冲淡……又或是畅游海底梦幻王国,在色彩斑斓的鱼儿的陪伴下,邂逅基岩海岸的雄伟壮丽,在天涯海角看尽沧海星河……傍晚时分,找一处空旷地支起帐篷,感受落日余晖映出橘子海的浪漫……暮色将至,潮水退去,点点星光在广阔的淤泥海滩点亮,与漫天星辰遥相呼应,挽着裤脚跟着渔民去“赶海”,体验“收获”的满心欢喜……中国1.8万千米的海岸线,是否能够承载你心中的诗和远方?而谁又是你心目中最美的那一段。
什么是海岸线?
海岸线是陆地和海洋的分界线,当从高空俯视,似是一条蜿蜒曲折、连绵不绝的裙边在郁郁葱葱的陆地周围摇曳生姿,他是海的尽头,也是扬帆远航的起点。而海岸带则是岸线向海向陆的延伸,即海洋和陆地交互作用的过渡地带,常常将其分为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在构造运动、波浪冲刷、河流输送、潮涨潮落、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众多幕后推手无休止地共同作用下,海岸线的岩石被不断地拍打溶蚀、冲刷堆积、交替迭代,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海岸地貌形态。2022-2023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口海洋地质调查中心海南岛东南海域自然资源调查试点项目在海南万宁、陵水、三亚开展了海岸线等空间资源调查工作。根据海岸底质特征与空间形态,本文主要讲述自然岸线,将海岸线划分为基岩岸线、砂质岸线、淤泥质岸线和生物岸线等,针对这几种类型以海南岛岸线进行重点介绍。
雄伟壮丽的基岩岸线
基岩岸线,顾名思义,就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海岸,它常常发育在陆地山脉或丘陵延伸并直接与海岸相交的地带,地势陡峭、绵延曲折、岬湾相间、周围岛屿众多,而靠海洋一侧则坡陡水深、水下地形稳定。由于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基岩海岸常常被作为避风良港,在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的大部分岸段,是我国最广泛的岸线类型之一。然而,基岩海岸虽然抵御海浪侵蚀条件较好,但在长期无休止的海浪拍打冲刷的作用下,会由于岩石侵蚀崩塌形成独具特色的海蚀地貌,如孤立的海蚀柱,海蚀穴,海蚀崖等,塑造出奇峰林立、怪石嶙峋、海水直逼悬崖、巨浪撞击海岸、景色秀丽壮观的优质的旅游资源。
海南万宁大花角基岩岸线
海南万宁港北港基岩岸线
轻柔绵软的砂质岸线
那些被海浪冲刷刨蚀下来的以及由海浪河流从邻近海岸或陆架上携带而来的物质,随波逐流,在海洋动力的持续作用下,逐渐被打光磨圆,成为绵软光滑的细砂,最后或在海湾中停歇堆积形成沙坝,或在湾口堆积形成沙嘴,又或是形成景色宜人的沙滩、沙坝,构成了相对平直的砂质岸线。海滨浴场是砂质海岸的主要开发方式,寻三两好友,在清净浪漫的金色海滩上沐浴阳光,在蓝宝石般的清澈海水中冲浪、游泳、潜水,感受砂质岸线的动人心弦……裸露的砂质岸线极易受到侵蚀,风、波浪、潮汐、相对海平面上升、风暴事件、河流泥沙供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造成长、短期的侵蚀或淤积,旅游开发、海岸防护结构建设、土地围垦、近海及河口疏浚、城市化等人为因素也是海岸线运动的驱动因素,砂质海岸在全球仅占13%左右。
海南海口五源河砂质岸线
海南三亚大东海砂质岸线
平坦广阔的淤泥质岸线
淤泥质海岸线是泥沙沉积物长期在潮汐、径流等动力作用下形成的开阔岸线,主要分布在有大量细颗粒泥沙输入的大河入海口、大型冲积平原沿海地区,多呈现地势平坦开阔、坡度小的堆积性地貌形态。与景色壮观的基岩海岸和风景秀丽的砂质海岸大有不同,在这里,浑浊的海水代替了湛蓝的波涛,淤泥遍地的泥滩代替了光怪陆离的礁石,景色肃穆,却暗藏生机。由于其堆积物以粉砂、淤泥为主,土质肥沃,再加上其水浅滩平、平坦广阔,是滩涂养殖和海岸湿地建设的绝佳场所,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同时,淤泥质岸线也是晒盐的宝地,如塘沽盐场、莺歌海盐场等。每当潮水退去,三三两两的赶海人、星星点点的灯光以及清脆的欢笑嬉闹声,让宁静的淤泥质海岸又呈现出别样景象。
海南陵水黎安港淤泥质岸线
多姿多彩的生物岸线
如果说基岩岸线、砂质岸线和淤泥质岸线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那生物岸线就不得不感叹造物主的恩赐,层林尽染的红树林、五彩斑斓的珊瑚礁、郁郁葱葱的海草床,不仅景色绝美,更是在自然界的碳循环、生物多样性维护以及海岸促淤保滩、防风消浪、净化海水、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中个顶个的各显神通。红树林是一种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潮间带或河流入海口的木本植物群落,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由于其根系发达、生命力顽强,具有良好的防风固浪的作用,同时也是鸟类等生物的栖息地,是当之无愧的“海岸卫士”。海草床是地球上唯一一种完全生活在海洋中的被子植物,主要分布热带、温带近岸海域或滨海河口区,海草床生态系统强大的生产力支撑起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众多海洋生物的完美家园,同时也具有极强的固碳储碳作用,被认为是“海洋之肺”。珊瑚礁是珊瑚虫的分泌物和珊瑚虫的遗骸堆积而成,主要分布在热带温暖、清澈、光线充足的浅海区域,它用只占不到0.1%的面积为近25%的海洋物种提供生活环境,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极高的初级生产力和快速的物质循环,被称之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我国的生物岸线主要分布在南海诸岛、海南、台湾、两广、福建等地,生物资源丰富,环境脆弱,奇特珍稀,多被选划为海洋自然保护区等保护区域。
海南陵水国家湿地公园红树林生物岸线
海南万宁周家庄村人工种植红树林岸线
海南陵水新村港海草床
海岸线的破坏及保护
漫长的岸线除了蓝天碧海、细浪白沙、美景波涛,更是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生物、能源、土地等自然资源,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数据显示,我国占国土面积13%的沿海地区生活着42%的全国人口,创造了60%的国民生产总值,这里遍布工业城市和海港,不仅是国防前哨,更是海陆交通的枢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是人类社会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围海造田、养殖围塘、无序挖沙、生活垃圾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工程建设等大量的人类活动,加之海平面上升、台风、风暴潮等影响,海水侵蚀作用加强,给海岸带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后退、地面沉降、海水污染等各类灾害频频发生,严重制约了海岸带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充分了解海岸带的环境特征和演化规律,以合理的方式开发、使用、保护和综合治理,来抵御海岸线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当前世界沿海国家和科学家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我国在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方面已取得显著成绩,相关法规、政策、标准不断出台,从提高海岸带弹性的角度开展的各类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有序进行,但是由于我国海岸带生态系统本底条件相对较差,迫切需要通过持续强化陆海统筹,推进典型生态区域修复,完善海岸带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等多种方式综合实践,控制海岸带生态风险,有效提升生态质量,增加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构建人与海洋和谐共生的海洋生命共同体。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口海洋地质调查中心作为中央公益性涉海调查研究单位,主要承担海洋基础地质、海岛(礁)、海岸带、应用地质调查评价、自然资源调查评价和研究工作,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下一步,海口中心将结合已有调查内容、多期遥感影像数据及相关调查成果资料,科学评价海南岛东部岸线资源等自然资源,支撑服务于自然资源管理、保护和评价工作。
岁月静好,山河无恙,让我们在领略自然山川河海壮观景象的同时,学会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恢复大自然的纯净美好,用行动守护自己的“诗和远方”。
作者:陈 靓 黄赞慧 郭 润
摄影:黄赞慧 王照翻 郑 法 王 庆 符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