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拂晓,薄霭如纱缠绕钻塔,钢架焊接口处,残留的焊接火花余温抵不过彻骨寒气,水汽凝结成细碎霜花。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沙中心钻探机长吕敬尊蹲守钻机旁。只见他目光如炬,用扳手轻叩冻硬的液压油管接头,力道稍有差池,便可能损伤丝扣。这样的野外工作场景,他已坚守20余年,追着晨曦的露水上工,伴着月影和星辉返程,钻机轰鸣,成为漫长岁月里恒定的回响。
坚守中锤炼意志
“2001年,18岁的我迈进警营,便被派往条件极其艰苦的大兴安岭伊春市乌伊岭。盛夏时节,地面被炙烤得灼热发烫,那时交通运输条件差,我与战友们赤膊扛起棱角锋利的岩心箱,肩膀磨出道道血痕,汗水浸渍伤口,收工时工装与伤口粘连,撕扯时钻心般疼痛,疼久了就习以为常了。”当谈及难忘的钻探经历时,吕敬尊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记忆犹新的是2014年那次钻遇水敏地层的经历,当时钻入该地层遇水钻孔快速缩径,钻杆极易被‘咬’住。队里要求快速钻进并全程护好孔壁,我向队领导主动请缨,随即把铺盖卷搬到机台旁的铁皮棚,七天七夜吃住都在机台,神经绷如发条,眼睛熬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与钻进难题‘较劲’。仪表盘哪怕跳动0.1个数字,都能让我猛地坐直,靠着这股执拗,最后问题得以解决,我如释重负,心里美滋滋的。”每当回忆起那段往事,吕敬尊都引以为豪,将这段艰苦的岁月定义为个人的“地质勋章”。
2019年,吕敬尊来到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沙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后,便立马投身到东江-韩江流域水文地质调查项目钻探工作中。那时,暴雨连续下了半个月,机台成了烂泥潭,钻杆需三人合力才拔得动。吕敬尊吼一嗓门,“兄弟们,跟我上。”只见他第一个跳入齐膝深的泥浆里,带领机组人员用撬棍一点一点地挪动陷住的钻机,泥浆灌进雨靴,汗水和雨水交织,钻机抬出来后,他俨然成了一个“泥人”……
20余年的野外一线钻探作业,磨破了50余套工装、30余双防砸鞋,掌心布满老茧,被吕敬尊戏谑为献身地质事业的辉煌“战绩”。
磨砺中创新突破
钻探这个行当,“老把式”靠经验,“巧把式”靠创新。吕敬尊的创新,源于“卡脖子”难题的倒逼。
2023年,在实施湖北孝感松柏地热资源可行性勘查地热钻探项目时,红砂层成为钻进的“拦路虎”。红砂层遇水就膨胀,钻杆刚钻进去,孔壁就开始收缩,稍不留心钻杆就要被“吞”进去。更麻烦的是,红砂层吸水后还容易散成细颗粒,研磨性极强,钻杆磨损得厉害,断钻风险成倍增加。这可让项目组犯了难。吕敬尊两天两夜没合眼,桌上摆满了膨润土、纤维素、环保抑制剂等泥浆样本,他一点点调试泥浆性能参数。困到极致时,他就用凉水冲脸,清醒后继续盯着泥浆黏度计。第三天凌晨,当由他亲手调试的新型环保泥浆顺着管道注入钻孔,仪表盘上的孔径数据终于稳稳地定住,塌孔夹钻问题迎刃而解。那一刻,他“瘫坐”在泥地里,如释重负。后来,该方法不仅给中心节约了成本,还成为攻克红砂层钻进难题的“定制菜谱”。
“东宁县金厂ZK002钻孔‘悬崖打洞’的钻井施工经历可谓惊心动魄。在45°的大倾角地层钻进,相当于在倾斜的墙壁上打洞,岩心稍不注意就会碎在孔里。”吕敬尊盯着图纸琢磨良久,通过反复论证,把双管单动取心工艺拆成20个步骤。他带着机组人员模拟操作了20余次,直到每个人的动作都像机器一样精准无误后才开始施工。当510米深的岩心被完整取出来,98%的钻孔采心率让队员们惊叹:“这哪是钻探,分明是在地里穿绣花针。”
20余年里,吕敬尊获批的6项实用新型专利,全是泥土里长出来的智慧。“花瓣式岩心爪”是在破碎带取心多次失败后琢磨出来的,取心率提高13%;“防跑偏装置”源于对易跑斜地层施工钻进的持续探索,将误差有效控制在3‰以内……当问及为何有那么多奇思妙想时,他摩挲着专利证书腼腆地笑道:“哪有什么妙招,不过是被难题逼急了,逼着钻杆长出‘脑子’来而已。”
继承中传道解惑
“小李,接钻杆要像给钢笔盖帽,歪一点就漏墨水。”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鄂鹤页3井”施工现场,吕敬尊握着新队员的手,把生涩难懂的操作规程讲成了大白话。他的工具箱里,藏着一本被岁月染成深黄的“钻探秘籍”,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页岩地层60转/分钟”“破碎带双管取心要慢提”等,边角处还留下泥浆溅出的褐色印记,这是他20余年积攒的“独门秘法”,如今成了处理钻井事故的“活教材”。
年轻机长唐敏回想起第一次处理断钻事故时仍心有余悸。“当时,我和组员们手忙脚乱慌了神,差点用蛮力硬拔,吕机长一把拉住我说道:‘慌啥?断钻就像手上扎了刺,得先看清在哪儿,再慢慢挑’。”历时三个小时的“紧急抢救”,让断杆被特制打捞器顺利取出,吕敬尊拍着唐敏的肩膀说道:“记住啦,急是钻探人的忌讳,稳才能保住孔、保住数据,也是保住自个儿安全。”
这份倾囊相授的真诚,浇灌出丰硕的果实。他亲手带出的8名机长、20余名班组长,个个独当一面。他将积攒的“独门秘法”毫无保留地编纂成《钻探实操手册》。有人曾劝他将关键核心技术“留一手”,他指着机台旁的“党员示范岗”标牌说:“钻探是团队协同作战,多一个人会干,就多一份安全,多一份踏实。”
2024年底,在湖南永州承担湘西南零陵-洞口地区锰矿多金属战略性矿产调查评价项目时,工作区硅质灰岩地层坚硬致密导致机械钻速低、钻头寿命短,碳质泥岩地层水敏性强,极易引发缩径、塌孔和夹钻等问题,甚至导致钻孔报废,当时行业内的成孔率不足50%。吕敬尊带着团队通过采用自行优化配方低固相泥页岩抑制性防塌钻井液克服碳质、碳泥质水敏性松散地层,通过优选改进钻头金刚石品级和底唇面类型,有效提高钻进效率,最终,钻速提升了,钻头寿命也提升了。该钻孔钻获多段优质锰矿层,见矿性较好,为巩固拓展永州锰矿资源基地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20年余来,吕敬尊改制不改本色、换装不换精神,一直在钻探“主战场”冲锋。他先后荣获两次集体三等功、两次个人三等功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好”党员等荣誉。他谦虚地说:“我只是一名平凡而普通的钻探工作者,这份荣耀属于团队,钻探任务是需要团队齐心协力才能高效完成,个人成绩算不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