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碳循环的生物-地质协同机制”项目中期研讨会在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召开。
  该项目由昆明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斯洛文尼亚喀斯特研究所共同实施,聚焦全球典型生态脆弱区——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系统恢复与碳循环过程研究,为喀斯特脆弱生态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研讨会上,昆明中心课题组系统汇报了三方面阶段性成果:一是发现了不同植被恢复年限下岩溶区与非岩溶区表层土壤和根际土壤有机碳及组分差异较大;二是岩溶区植被恢复下,钙的持续溶蚀补充是土壤有机碳累积的重要贡献因素,而在非岩溶区则成为限制因素;三是揭示了土地利用对碳循环的影响具有流域位置和深度依赖性。研究发现,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工程显著提升了区域岩溶碳汇能力。来自天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云南大学等单位的评审专家对项目进展给予高度评价,建议进一步强化多学科交叉研究。
  下一步,昆明中心将以此为契机,深化合作交流,提升科研能力,持续优化研究方向,为全球生态脆弱区修复提供中国方案。
  作者:虞佩媛